4月11日讯,《新体育》今日发布了一篇关于CBA财务困境的文章,其中提到可能面临降薪的问题。
文章指出,部分声音认为,CBA的降薪措施符合当前中国篮球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。如今,在CBA获得600万元顶薪的球员,很难在全球其他高水平联赛中找到相似的收入。在中国男篮国际竞争力逐渐下滑的大背景下,降薪被视为一种“苦口良药”,旨在迫使球员提升竞技表现。然而,这一逻辑存在一定脆弱性,它将联赛问题简化地归结于球员工资过高,却忽略了青训体系薄弱、商业开发滞后等结构性矛盾。
此外,一些老将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他们对降薪政策的看法:“其实降薪并不算什么大事,因为我们的职业生涯不会太长,但对于年轻人来说,其影响却是显著的。他们可能会失去追求梦想的动力,从而选择其他发展路径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降薪无疑是不利于中国篮球发展的。”
不仅如此,全盘降低工资还可能引发负面效应,例如出现“阴阳合同”。单纯通过强制性的方式来激励球员努力拼搏,并未必能取得理想结果。管理层希望这样的做法能够促使更多球员前往高水平联赛锻炼,但考虑到目前中国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,这种期待更像是一厢情愿。
为了促进健康的发展,我们需要建立透明有效的劳资协商机制,让玩家代表参与政策制定,以避免决策过程中的“一刀切”现象。同时,还应该完善青训体系和次级联赛建设,以拓宽人才储备,而不是仅依赖减薪来推动竞争。此外,提高联赛包装质量、增强其整体影响力与关注度,也是促进各队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。这些策略或许比简单粗暴地削减工资,更有助于激发球员自身潜力及推动整个联盟和中国篮球的发展。
A一个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联盟,不应让运动员陷入“坚守梦想”与“养家糊口”的两难之中,而应该构建起竞技价值与商业价值共存共荣的新生态。如果要实现这种平衡,就必须考验管理者智慧以及执行能力。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